【电影】达达主义影片7部【度盘2.9G】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 da”,在罗马尼亚语中意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斥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面对一战后经济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打击,许多达达主义者开始对社会及政治进行反思。他们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与“逻辑”导致了惨烈的战争。因此,拥抱非理性、推崇无稽之谈便成为了这批知识分子反抗的出口。同诗歌、艺术品的解构、重组、拼贴等探索方式一样,艺术家们也对影像结构进行了类似的拆除与重组,创作出一批怪诞与抽象并存的实验影像作品
汉斯·李希特《早餐前的幽灵》,海报,1928年

实验短片《别烦我》由达达主义艺术家曼·雷(Man Ray)创作,其中呈现了一系列毫无逻辑的畸变镜头,跳舞的女人、海岸、切割掉的玻璃等。这些镜头更像是在漫长一天里看到的各种物体,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只是把他看到的各种事物诗意化,并通过相机的平移、倒置以及后期合成、变形,制作了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的可能性实验。

费尔南德·莱热《机械芭蕾》,剧照,1923年 这部对后来影像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短片,反映了艺术家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的实验行为对影像艺术表达新形式的成功探索。原为法国立体主义画家的莱热创作这部短片的初衷是通过影像实验来实现他在绘画方面的研究。于是,他将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然运动的物像(钟摆、飘荡的秋千)与静物(海报、机器零件)通过剪辑拼接在一起,使这些物像碎片如跳舞一样呈现在荧幕上,以展现单纯物体的造型之美。